查看原文
其他

【AT】构建新时期绿色建筑创新体系——《建筑技艺》2020年7期导读

34万粉丝点击关注 AT建筑技艺 2022-03-23

AT 2020.07

构建新时期绿色建筑创新体系INNOVATION SYSTEM OF GREENBUILDING DESIGN IN THE NEW ERA

2017年,住建部发布《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针对我国绿色建筑能效、品质和效率问题,要求全面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倡导绿色施工,完善建筑节能体系。2019年8月1日,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正式实施,将“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施工管理、运营管理”七大指标体系更新为“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五大指标体系,旨在落实十九大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升建筑品质,提高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

 

为更好地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中国工程院开展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及工具》《地域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新方法与示范》《经济发达地区传承中华建筑文脉的绿色建筑体系》《基于多元文化的西部地域绿色建筑模式与技术体系》,在崔愷院士、孟建民院士、王建国院士和庄惟敏院士的带领下,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创新研究。我刊于2019年1月汇集了研究的初期成果,旨在提升建筑设计行业绿色建筑的设计水平,发挥建筑设计对绿色建筑的前期引领作用,推动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次专题将现阶段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呈现,从“设计导则与方法”“绿色示范项目”“技术实现路径”三方面,探讨基于传统营建理念下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设计导则与方法”方面,分析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体系,比较中外建筑绿色评价标准中CO2及文脉相关指标,为完善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提供了参考;“绿色示范项目”方面,选取严寒地区、夏热冬冷地区等不同气候区的建筑进行能耗比较研究,将建筑的地域文化与绿色维度相结合,展示华北、华东、东北、西北等不同地域的绿色建筑设计实践成果;“技术实现路径”方面,探索建筑的平面布局与建筑能耗的关联性、被动式设计策略的现代化转译等,以期为我国的绿色建筑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和屋顶花园,通常指具备“对周围环境负责”和“资源利用效率高”两个条件的构筑物或使用程序,并贯穿于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基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新一代绿色建筑设计强调延长建筑寿命、提高建筑品质,结合中国特色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创造建筑的先天绿色基因。我们希望通过本期论题的探讨,传播正确的绿色建筑观,促进绿色建筑产业发展,使绿色建筑设计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从而真正实现绿色建筑。


目录



构建新时期绿色建筑创新体系

统一而多样——地域特色现代转译的本土理论实践 *

[ 崔愷  景泉  崔海东 ]

亚洲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CO2 减排指标比较研究 *

[ 刘科  冷嘉伟 ]

建筑方案阶段绿色性能优化目标的设定方法 *

[ 孔黎明 ]

中国台湾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体系研究 *

[ 刘依明  刘念雄 ]

中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文脉关联指标比较与启示 *

[ 徐雪芳   荆昕   张思乔   陈姗姗 ]

被动式气候调节腔层的设计研发与应用——以华师大盐城实验学校教师培训中心为例 *

[ 邹立君   张彤 ]

环境响应与气候适应性理念驱动的寒冷地区高校图书馆绿色设计策略分析

——以中央财经大学沙河校区图书馆为例 *

[ 徐斌   李东哲 ]

当代校园建筑设计中的人文与绿色维度——以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新能源学院楼为例 *

[ 邱培昕   蒋楠 ]

严寒地区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以哈尔滨华润·万象汇为例 *

[  李玲玲   张文 ]

从窗牗、模数制、烫样谈传统文脉在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中传承与演变——以雄安城乡管理服务中心为例 *

[ 白羽   钱嘉宏   刘郁林 ]

浅析绿色综合能源站设计——以天津北辰核心区 1 号综合能源站为例 *

[ 程轩   董妍博   常钟隽 ]

文脉视角下传统建筑构成要素层级差异研究——以明清都城为例 *

[ 牛婷婷   赵俊然   李睿斌 ]

基于传统绿色营建理念的当代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

[ 景泉   贾濛   周晔 ]

夏热冬冷地区立体绿化与住宅能耗及适用性研究

——以上海为例 *

[ 纪琳   庄宇]

夏热冬冷地区高容积率居住小区形态类型能耗绩效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

[ 王一   王锦璇  ]

辅助空间的缓冲热效应及平面布局优化探析——以经济发达地区大量性普通办公建筑为例 *

[ 赵惠惠   傅筱   张钤 ]

基于行为引导的办公园区建筑缓冲空间设计研究 *

[ 刘燕南   程晓喜   林奕莹  ]

大型火车站候车厅腔体植入设计的舒适度关联研究 *

[ 夏柏树   张宁   白晓伟 ]

长三角夏热冬冷气候下的被动式绿色设计策略及其量化效果分析 *

[ 张丽娜   季亮   方舟   张宏儒 ]


设计档案

片叶之间

[ 张翼 ]


设计与研究

大型医院院区入口的人行交通研究——过街天桥通行效果的 MassMotion 仿真分析

[ 刘浩然   曹昊   周颖 ]

基于产业转型和空间情景再现的水冶文化名镇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

[ 陈宏伟   陈振萌   韦峰 ]

融入乡土人文环境的绿色建筑 ——海口市民游客中心景观设计思考

[ 管婕娅 ]

探索老城区空间演进——以南京茂业天地项目实践为例

[ 邓晓舜 ]

如意牵手,从塑造到建造——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项目参数化设计

[ 郜爽 ]

高烈度区高层办公楼装配式方案优选

[ 邹展宇   刘翔  ]


PART 1

构建新时期绿色建筑创新体系

 设计导则与方法 

统一而多样 * 

——地域特色现代转译的本土理论实践

崔愷  景泉  崔海东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针对目前我国建筑无法真正从传统营建理念及建筑文化中汲取营养导致的建筑风貌千篇一律的问题,指出建筑设计必须以本土理论为指导,合理回归地域特色, 重视传统营建方法的现代转译。2018 南宁园博园工程实践从广西多民族地域特色和建构技术中提取创作元素、符号、标识,通过变异、提炼等手法转译为建筑形体或肌理,是对西南地区自然环境、气候特征、 多元文化、地域特色的全方位回应。依据工程实践项目,进一步探索西部绿色建筑的地域表达及场所营造方法。


亚洲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CO2 减排指标比较研究 *

刘科 冷嘉伟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选取日本CASBEE-NC、中国台湾EEWH-BC 和中国大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三种亚洲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从减碳指标的评价范畴、指标属性和量化方法出发, 分析三种体系的异同点,探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在碳排放指标方面缺少的必要性与实操性。借鉴成熟经验,提出完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碳排放指标的建议。

建筑方案阶段绿色性能优化目标的设定方法 *

孔黎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建筑绿色性能通常包括建筑日照、室内采光、 自然通风、室外风环境、声环境、热舒适度、室内空气质量等,这些性能指标可以被量化,具备定量优化的前提条件。但由于各性能间的互相影响和相互矛盾,大大增加了建筑绿色性能优化设计的复杂性,例如通风与保温、遮阳与采光、采光与热舒适度等。另一方面,设计参数是随着设计的推进才逐步明确的,这给优化目标的设定带来巨大困难,绿色性能目标很难通过建筑体量或表皮的优化来回应设计,多依赖于建筑材料或设备。虽然优化算法的强大搜索功能与建筑师的主观经验有利于实现绿色建筑设计,但如何选取和设定合理的绿色性能目标是设计决策的第一道难题。

中国台湾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体系研究 *

刘依明  刘念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中国台湾建筑碳足迹评估BCF法对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划分,每一阶段的数据资料根据项目进程可采用全部假设、部分假设、模拟推估和实测计量等方法获得。根据各个阶段的适用特点,BCF法分为规划评估系统BCFs、设计评估系统BCFd、竣工评估系统BCFc和用后评估系统BCFo。其中BCFs用于投资决策、规划立项及环境评估阶段使用, 可根据功能空间的设计草图和前期方案意象信息(如建筑形体、空间形式与尺寸、地上与地下楼层数、 总建筑面积以及功能分区等)进行计算条件假设与建筑本体的碳排放模拟估算;BCFd根据具体的建筑设计图纸进行建筑本体碳排放概算。在空调、 照明、电器等设备系统的碳排放计算时,BCFs和BCFd均根据各个功能空间的平均耗能密度(动态建筑耗能密度EUI)进行估算,不考虑建筑设备效率对于建筑碳足迹的影响。BCFc与BCFo不再需要通过假设条件进行估算。其中,BCFc用于建筑竣工后,由于建筑及设备专业的设计图纸较为完备,因此可依据建筑、暖通空调、水电、动力等专业施工图计算实际的设备效率值或平均负载率,进而得到建筑使用阶段的设备耗能与碳排放量;BCFo是在建筑正常使用两年后,根据建筑实际运营的一级数据资料清单进行的复盘、检验和审查。

中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文脉关联指标比较与启示 *

徐雪芳  荆昕  张思乔  陈姗姗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绿色建筑评价认证体系是度量建筑环境性能的标尺,引导和推动着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随着各国对生态环境、能源问题越来越重视,绿色建筑的产业化发展是必然趋势,而当前国内的绿色建筑实践呈现出重技术、轻文化的倾向,与城市文脉相脱离。诺丁汉大学蒂姆·海斯(Tim Heath)教授认为,好的绿色建筑认证体系不仅关注物质化的建筑实体,还要和当地的文脉相关联,除了环境文脉和物理文脉,还包括场地内的社会和经济文脉。

 示范项目 

被动式气候调节腔层的设计研发与应用 *
——以华师大盐城实验学校教师培训中心为例


邹立君  张彤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近些年随着我国全力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推动绿色建筑从措施导向到效果导向、从技术主导到设计主导的转变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设计思维模式,而作为气候调控界面的围护结构在当代的地域环境与资源组成中也应呈现一定的敏感性、适应性与可调节性。通过提出“被动式气候调节腔层”的概念,在界面的空间深度与构件、材料的空间组织上拓展了围护结构的概念意涵;以科技部“十三五”重大研发计划示范工程华师大盐城实验学校教师培训中心为例,探讨了在夏热冬冷气候环境下被动式气候调节腔层技术的设计研发和应用验证;同时建立实验进行性能模拟,分析了腔层对室内物理环境的影响,论证了技术的有效性,为该气候地区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实践提供借鉴与示范。

环境响应与气候适应性理念驱动的寒冷地区高校图书馆绿色设计策略分析 *
——以中央财经大学沙河校区图书馆为例

徐斌1,2  李东哲1

1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 北京建筑大学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和知识传播的摇篮,一直引领着文化和科技的发展,校园的规划建设也引领着建筑学前沿理论的发展和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 高校的规划建设在绿色人文、健康舒适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需求不断提升,高校建筑的发展也应该与时代的背景和建筑理论的发展相适应,不断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图书馆作为校园的文化中心和标志性建筑,具备了推动高校建筑向绿色和可持续方向发展的示范作用,需要在充分尊重地域文化、气候特点、自然环境和校园整体文化的基础上,以人为本、传承地域文化,推动绿色生态技术的合理利用,实现校园的绿色发展。

本文在对北京气候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筛选适应该地区气候的被动式设计策略,并结合中央财经大学沙河校区图书馆工程的设计理念与场地环境条件,分析了气候适应性的被动式绿色设计策略在校园建筑中的有效应用,为我国大学校园环境响应与气候适应性的绿色建筑创作提出了新思考。

当代校园建筑设计中的人文与绿色维度 *

——以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新能源学院楼为例

邱培昕1  蒋楠2


1 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2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

由程泰宁先生主持设计的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B1区块1位于杭州余杭区仓前高教基地内,东至常二路,西至A区块及研发路,北至余杭塘河。其中新能源学院楼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长三角地区基于文脉传承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及关键技术”示范工程,按照绿色三星标准进行设计,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区块的西北角有两栋4层建筑通过连廊围合而成,北侧隔环岛路为学校生态绿岛,西侧为学校共享区建筑群(包括实验室、教师办公室、 行政办公室、报告厅、会议室及附属用房等),采用书院组合的方式,将教学区所要求的各功能块整 合为若干大小不一的院落。该示范工程的设计与建造,反映出设计团队在当代校园建筑设计中对人文与绿色维度的有益探索。

严寒地区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  *

——以哈尔滨华润·万象汇为例
李玲玲  张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在严寒地区建筑设计中,防寒保温始终是设计重点,建筑向阳得热潜力的挖掘与建筑形体避风的处理是严寒地区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重要体现。而人本理念的加持,使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扎根于气候与人的互动关系,通过两者的融入、交互、隔绝,划分不同建筑空间的性能等级,并以此建构内部空间组织关系,使建筑的行为空间与性能空间高度适配,丰富了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内涵。

从窗牗、模数制、烫样谈传统文脉在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中传承与演变 *

——以雄安城乡管理服务中心为例


白羽  钱嘉宏  刘郁林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满足人们需求的场所,被人们筛选挑中的总是适合特定环境下生活需要(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建筑。通过建筑选址、朝向合理布局、遮阳设计、采光通风设计等被动式节能手段和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节能设计,可以实现建筑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进入现代工业化时期,建筑功能需求、建筑材料、营建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中国建筑从中国文化萌芽时就一脉相承、从未间断地发展到今天。本文从中国建筑传统文脉的建筑元素、建造方式与设计方式三个方面,分别选取窗牖、模数制和烫样,结合雄安城乡管理服务中心工程,分析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文脉中的传承与演变。

浅析绿色综合能源站设计 *

——以天津北辰核心区 1 号综合能源站为例

程轩  董妍博  常钟隽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我国城市的集中供热正处于设备更新、技术改革的关键时期,新技术与新能源的应用、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以及智慧化的管理模式是供热发展的趋势,综合区域能源规划、绿色设计、智慧运维的新一代能源站已逐渐成为建筑设计领域的时代要求。 

天津北辰核心区1号综合能源站在项目设计之初定位为绿色工业建筑二星级,在设计过程中注重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因此在能源系统规划、场地布置、建筑立面设计、建筑材料选择和后期运维方面都严格遵循绿色节能环保原则,以达到绿色建筑设计目标。

 技术路径 

文脉视角下传统建筑构成要素层级差异研究 *

——以明清都城为例

牛婷婷  赵俊然  李睿斌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文脉”一词源自英文词汇“Context”, 原指语言环境中的上下逻辑关系,亦指事物发生及发展的具体环境条件。由此,“文脉”的概念可引申出两个层次的内涵,即文脉的“共时性 (Synchronic)”与“历时性(Diachronic)”, 它们分别指文脉所具有的横向与纵向的时空关联。若将文脉的概念引入城市研究范畴,可得出“城市文脉”的基本内涵,即在城市历史发展中与特定条件下,人、自然环境、建成环境以及相应社会文化之间的动态与内在联系的总和。在文脉“历时性”特征下,城市文脉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动态性与延续性,通过融合新的技术与新的文化,城市文脉始终处于吐故纳新、自我更替的动态变化之中,这种动态变化会保留城市文脉的优秀成分,使其具备传承的意义。

将此理论引申于中国古代城市中可发现,沈阳、北京、南京三座城市是仅有的将明清时期都城 文脉特征保存至今的城市,它们具有相对完整的传统城市肌理以及丰富的建筑遗产,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明清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鼎盛状态,社会统治相对稳定,都城的布局与职能逐渐趋向完善,建筑工艺受到技术进步及社会背景的影响而走向成熟。因此,提取三座城市中能够反映城市文脉特征 的传统建筑要素,结合相关统计学方法定量及定性分析,可以探究在不同的运作背景下三座城市的传统建筑要素反映的城市文脉差异。

基于传统绿色营建理念的当代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

景泉  贾濛  周晔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传统绿色营建理念蕴含着千百年来中国劳动人民根植于天地四时的宝贵建筑实践经验,而我国现代绿色建筑理念及技术却始终无法真正从中汲取营养,导致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当代绿色建筑实践的影响甚微。针对这一问题,指出绿色建筑必须合理回归建筑历史文脉,重视传统绿色营建方法的现代转译,以“节地、节能、节材、节时”为理论依托,结合绿色建筑工程实践,揭示现代绿色建筑与传统营建方式之间的深层关联,提出基于传统绿色营建理念的当代建筑设计策略。

夏热冬冷地区立体绿化与住宅能耗及适用性研究 *

——以上海为例

纪琳  庄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夏热冬冷气候区的住宅节能相关技术探索有限,不及严寒和寒冷地区。根据上海市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统计,截至2016年9月底,在累计的292个绿色建筑项目中,有33%的项目为居住建筑,其面积占绿色建筑总面积的35%。因此,探寻夏热冬冷气候区绿色住宅节能方法的意义重大。节能建筑围护结构技术的应用是建设可持续建筑的关键, 而立体绿化技术是提高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效率的措施之一。相关研究表明,使用立体绿化可以有效降低空调的冷热负荷,起到降温节能的作用,但同时会造成成本及维护费用增加、管理困难、环境卫生不达标等问题。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之间的矛盾,成为探索立体绿化在夏热冬冷气候区住宅建筑应用的重要内容。

夏热冬冷地区高容积率居住小区形态类型能耗绩效研究 *

——以上海市为例

王一王锦璇2

1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随着能源消耗,全球变暖等多种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的深入研究,凸显了降低城市能耗的重要性。建筑在城市中并非孤立存在,它必然受到周边环境及气候(如建筑间 的遮挡、阴影所影响的微气候)的影响。居住区作为一系列居住建筑组成的群体空间,可以将建筑单体、城市环境、气候等多方因素涵盖其中,而高容积率居住区以其高土地利用率、低建筑能耗等优势,近年来在我国一、二线城市的新建小区中占比很大,是我国大城市中心城区未来的建造趋势。 

通过EnergyPlus软件对我国夏热冬冷地区的高密度居住小区的多种形态类型进行能耗模拟,探讨该气候区下各街区形态参数与能耗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节能型高密度居住小区的设计策 略,为建设生态节能型城市提供借鉴。

辅助空间的缓冲热效应及平面布局优化探析 *

——以经济发达地区大量性普通办公建筑为例

赵惠惠  傅筱  张钤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除了我国的严寒地区,其他地区的大多数建筑都实施“部分空间+部分时间”的室内环境控制系统和运行模式,大量性普通办公建筑作为公共建筑 中建设量大、能耗高的建筑类型之一,辅助空间通常占建筑总空间的25%左右,且属于非制冷或非采暖的能耗空间。结合“部分空间”的建筑能耗运行模式,充分利用辅助空间作为缓冲空间,能否降低用能空间的能耗?其缓冲能效如何?且何种布局模式更有利于发挥其缓冲性能?这些都是急需研究的问题。虽然有些学者已经提出了缓冲空间的相关概念并对此进行了研究,但多数是定性描述,鲜有定量化研究。尤其对于大量性普通办公建筑辅 助空间的缓冲热效应研究更是缺乏对空间模式的深 入剖析以及相应数据的支撑。虽有一些建筑师凭借 自身经验或气候学知识将其应用于实践,但属于经验化策略,缺乏数据证实其策略作用的有效性。因此,基于中国的建筑能耗运行模式,通过模拟研究定量,分析辅助空间热缓冲效应与其布局模式的关系,将辅助空间的被动式策略由定性阶段 推向定量的精细化研究阶段,对于中国本土的低能 耗空间设计而言是有参考价值的。

基于行为引导的办公园区建筑缓冲空间设计研究 *

刘燕南  程晓喜  林奕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以办公园区建筑为例,研究人的行为对公共建筑节能的影响。首先对办公空间的行为特性进行分类与调研,初步探究现代办公园区中的行为特点与发展趋势,总结不同类型办公行为对于空间性能的需求。其次,对缓冲空间设计进行梳理和定义,结合前人研究与设计实例,对其作用原理和分类进行系统归纳。最后,研究行为与空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将不同类型的行为需求与不同形式的缓冲空间进行匹配,最终提出基于行为引导的缓冲空间设计方法,以指导办公园区建筑方案后期的形体优化。

大型火车站候车厅腔体植入设计的舒适度关联研究

夏柏树  张宁  白晓伟沈阳建筑大学

大型火车站是典型的大空间建筑,候车厅具有突出的大空间特征,规模巨大,尺度超常,形态单一。相关文献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新建的大型火车站,尤其是各中心城市的高铁车站,多采用穿越类线正上式布局,候车厅横向跨度50~60m, 纵向跨度200~300m,基本采取集中、开敞的候车空间模式。对北方地区进行实地调研, 发现大型火车站冬夏季普遍采用空调系统,能耗巨大,且体感舒适度不足;春秋季空调系统关闭,候车厅仅靠部分外窗、少量天窗和进站厅入口等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换气,进出风量有限,候车厅获得的太阳辐射得热和室内人流散发的热量、CO无法及时排出,造成室内空气质量下降,舒适度大大降低。为此,在春秋季气候适宜的时段,在候车厅中植入腔体,建立新的自然通风路径,能够有效提高候车厅的舒适度。

长三角夏热冬冷气候下的被动式绿色设计策略及其量化效果分析 *

张丽娜  季亮  方舟  张宏儒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被动式建筑技术由于其不消耗能量、不增加额外机电设备、运行持久可靠,是建筑设计过程中被优先考虑的技术策略,然而其被动特征也导致量化效果难以显现、设计参数难以精准确定。通过对长三角地区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基于工程案例、设计调研、多工况模拟分析,给出当地适用的被动式设计策略的量化建议, 以优化通风、采光、遮阳这几项建筑使用者关注较高的舒适性能,并提供了便于建筑师速查确认的定性原则和量化图表。从而有效提升项目在方案阶段的绿色性能,减少设计返工和项目投资。

PART 2

设计档案

片叶之间

张翼广州同尘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在深圳市深南大道与南山大道交叉口的西南隅,有一片不大的绿地。仅1 000余m2的地方,却能得大叶榕、香樟、木棉等多种乔木混植杂,枝下高度均在3m开外,有古木交柯之势。其中大叶榕和木棉都是落叶乔木,大叶榕春芽青嫩,木棉寒期更不叶而花,岭南四季常青,能有这么多彩的季相变化,则更不易。造园家计诚在《园冶》里感叹“老 树难”,这样的自然之趣,于明清造园尚数可遇而不可求,出现在大都市的腹地,就更不是“难得” 二字道得尽的,应该算“缘分”。

像这样的都市绿舟,当然是要守护好的。然而,城市的需求总是不断扩张并且无孔不入——这里需要建一座16个厕位、带母婴室和管理用房的公共卫生间。我们不在这里争论该不该在这么难得的环境里建一座卫生间,如厕与栖荫都是市民的需求,没有哪个是更正义的。路人喜欢那些交柯的大树,而城市管理则需要那块“地”。

PART 3

设计与研究


大型医院院区入口的人行交通研究

——过街天桥通行效果的 MassMotion 仿真分析

刘浩然  曹昊  周颖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长期以来,如何切实改善大型医院周边乃至院内的交通状况,一直是困扰医院建筑师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大型医院的院区入口处,由于临近交通繁忙的城市干道,再加上过街的行人数量实在太多,常常会产生异常严重的拥堵现象,不仅阻碍了车辆通行,同时也对患者的通行安全和就医体验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当前许多大型医院都考虑在院区入口处架设过街天桥,这就需要对过街天桥的架设方式及通行效果展开深入的分析探讨。

基于产业转型和空间情景再现的水冶文化名镇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

陈宏伟  陈振萌  韦峰郑州大学建筑学院

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背景下,具有丰厚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工业强镇如何实现产业的升级转型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更新是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通过梳理水冶镇发展历史、空间格局和建筑风貌,提出“影视情景的资源活化”“生产生活情景的空间修补”“民俗文化情景、历史情景的活态传承”三位一体的保护更新策略,配合重点地段的详细设计,实现水冶镇空间情景再现,重塑老城活力。

融入乡土人文环境的绿色建筑

——海口市民游客中心景观设计思考

管婕娅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生态环境建设研究院

海口市民游客中心位于一座公园内,周边是绿意盎然的椰林、碧绿的湖水,它们包裹着市民游客中心,使人们流连忘返。该项目由崔愷院士带领其团队主持设计,秉持了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海南特色、海口特点的设计思路。设计团队从南方的老 街楼中获得创作灵感,结合海口独特的海洋与自然景观,设计了三片芭蕉叶形状的木结构屋顶(亚洲最大的木结构屋面),高低错落,形成了丰富的立体骑楼空间。南方特有的人行道遮挡屋顶更是为游人创造了一个遮风挡雨的空间,体现了鲜明的海南地方特色。

探索老城区空间演进

——以南京茂业天地项目实践为例

邓晓舜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南京茂业天地紧邻南京城南夫子庙历史风貌区,地处南京城市中轴线中华路与建康路交汇处,是城南传统肌理与现代肌理的过渡地段。项目对打造文化南京、提升夫子庙地区的整体风貌和城市品质意义重大。瞻园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用地南侧,中间仅隔教敷巷。地块内有江苏酒家、三新浴池等历史价值高、需分类保护的遗留建筑,现状城市环境杂乱无章,存在搭建、违建等诸多治理问题。

如意牵手,从塑造到建造

——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项目参数化设计

郜爽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连接着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是三地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纽带。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同时靠近珠海和澳门,岛上的主体建筑群呈现“一地三通、如意牵手”的布局。珠海口岸作为建筑群中最重要的核心建筑,采用圆润的建筑造型,从原创设计到施工均采用参数化设计方法,数据控制贯穿设计全过程,保证建筑效果的高完成度。

高烈度区高层办公楼装配式方案优选

邹展宇  刘翔深圳市华阳国际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为寻找建筑功能与结构体系完美结合的装配式方案,以海南生态智慧新城的高层办公楼为例,根据其地理位置及功能造型的特点,对三种装配式结构方案进行比选,创新性地提出了钢管混凝土柱与多腔钢管混凝土边缘构件做法,以满足项目装配率计算规则中结构部分的要求。装配式方案的提出与应用有效地推动了竖向构件预制技术的发展,为未来装配式项目设计提供了参考。




购买纸质版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进入《建筑技艺》商店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    《建筑技艺》精彩课程回放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